首页 > 经验分享  >  经验分享

清华交互经验分享|文科跨考+应届高分上岸,看学姐怎样一步步走进清华

2021-08-01 13:20:08

美然21年清华交互经验分享

文科跨考+应届高分上岸,看学姐怎样一步步走进清华

张鸣珊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毕业于北理工德语专业的张鸣珊,报考的是清华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交互设计方向,是文科跨考的应届生。




关于择校



决定跨考是在大二的寒假。本科专业学的德语,两年的学习让我深知在语言文学领域难有建树,自己也更喜欢较为前沿、有创造力的学科,于是经过一番搜索,目光锁定在了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的培养项目,对这个前沿的学科和三院联合的培养方案有了兴趣。其实交互设计。这个词对我来说并不算陌生,高中的时候就有所耳闻并产生兴趣,无奈当时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投身艺考大军,而是选择了保送进入语言专业,按照规定大学期间不可转专业,所以想要学习喜欢的学科,只有跨专业考研和出国读研两条道路,考虑再三,我选择了前者。


零基础、跨专业还敢选择TOP大学,并不是我对自己有多么强的自我效能感,当时的想法是即然都是从零开始,选择清华会让自己更加有紧迫感,从而敦促自己好好学习不松懈。




关于初试



上机


看到上机成绩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的21考研之旅结束了。118分,较改革前分数线低2分。


老实说,平时练习的时候我上机的方案呈现做得还不错,也得到过老师的认可,但是这次我犯了一个令我追悔莫及的错误(直到现在都想穿越回去锤自己一顿):考试前没有去熟悉电脑和软件。


我一直用Mac电脑和Adobe Illustrator CC 2019版本的软件练习上机,所有的快捷键用的都很顺手,直到上机考试用机房的windows系统打开了CS6……刚一看到初始界面就开始慌了,完全不熟悉,有些练习时常用的工具都不知道怎么调出来。我那台电脑可能设置有点问题,一敲快捷键就乱跳东西,只能全程用鼠标笨拙的去点击,很浪费时间。加上今年上机的小改革,是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题目类型。当然,也怪自个儿准备不充分。orz。大脑宕机了几分钟,只能快速捋一捋思路,硬着头皮去做。


今年的题目要求是「给餐厅点餐机器人做两个交互屏幕的设计,各有两个二级界面」。时间有点久远了,具体怎么做的记忆不是非常清晰。印象里我的这个方案没有太多新颖的点,除了机器人所具有的点菜功能界面以外,着重做了一下语音交互的流程,强调了过程中的微交互和情感化设计。软件不熟练所以做得挺糙的,分儿也不高 TAT。


综上所述,其实上机方面只想告诉大家一个事情:一定要提前去熟悉设备!!很重要!!!!!至少考前一周就要搞一台windows系统的电脑+AI CS6去熟悉操作和界面,不要像我一样方寸大乱打算明年再见。当然,如果考试的时候想不到太多新颖的点,一些交互细节可能也是比较增色的,可以体现思考的深入程度。


理论


今年的改革将手绘改成了大论文,对于大家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仨小时手写2000字还是生平第一回, 其实无论考试形式,范围都跑不出那些知识体系,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关键技术、案例等平时的积累运用进去。我的理论考试的分数是125分,和我写完后预期的分数差不多,那么就大概分享一下我思路供大家参考。


题目是结合案例论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没有让我们进行创新,而是考察我们对相关技术和案例的了解程度。我在写作时先分别论述了「艺术」、「科技」的发展趋势,并分别举例;「生活方式」无非包括衣食住行+文娱社交等需求,就分板块将我们备考时掌握的知识和案例合理的运用了进去,可以写的有很多,比如物联网+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技术、新型材料、AR/VR/MR、可穿戴设备、5G时代下的公共场馆等等,个人感觉只要依据充分、贴合主题、表述严谨、逻辑自洽就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分数了。


备考时,除了交互理论、关键技术和案例的了解,我恰好也浏览了一些学术论文,一方面可以较为系统地掌握关键技术和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熟悉论文写作的框架、专业规范的表述方式。所以我的答卷也是按照学术论文的行文顺序,按照「绪论、若干章节、结论」这样的顺序写的,并且在正文前有一个目录,给各章节起一个精彩的标题,这样可以让老师抓住叙述重点,也可以体现你的逻辑性。


外语


考研外语我选择了241德语,考了82分。我本科阶段学的专业就是德语,自认为基础并不十分扎实,但毕竟学了四年对于考研外语来说也具有一定优势。学校里也有一直上着专业课,所以对于这一科没有怎么投入,上课跟着听听、捋捋语法知识就差不多了。没有固定时间分给考研德语的复习,考前几天看了看基础的单词短语和句式,剩下的就全凭积累和发挥了。


用小语种考试的学生不多,但通过观察考场上还是有几个选了德语的考生的,网络上关于清华自命题的241德语的真题资源也很有限,那么我就凭借了解到的信息和考过的印象说说题型:


客观题部分:单选、填空(涉及语法、句法、动词变位、变格、单复数、基础知识、俗语谚语等,如:Aller Anfang ist schwer. [万事开头难] 出题可能让填Aller) ;阅读理解(2-3篇左右,单选、判断正误、标题匹配等题型)


主观题部分:翻译(一共占30分:德译汉2篇,一篇较难一篇较简单;汉译德1-2篇,看难度);没有写作(不排除变化可能)


我个人来讲感觉241德语的卷子做下来难度上也并不十分简单、时间上也不很宽裕,尤其是汉译德出了一篇新闻类型的文章(好像占15分),硬着头皮写下来也很难顶,但是总体感觉给分还算友好。所以德语基础很好的同学选241德语可能在分数上比较有竞争力,但是这一科毕竟参考资料有限,也不排除题型变动的可能。


选择241德语的同学,准备充分一点准没坏处,清华自命题的241德语和其他德语等级考试无论是题型还是难度上都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也不要低估,越是简单的知识越可能忽略从而丢分。注意词汇搭配、固定用法和名言,翻译多练习,积累一些固定搭配。


自命题卷子答题卡就几张白纸,没有给框定答题区域和横线啥的,注意标清题号、字迹工整就可。


用到的参考资料:

《大学德语四、六级词汇宝典》陈栋 编(词汇的讲解和搭配)


《二外德语考研词汇》侯继红、徐刚 编(词汇书,有对应的练习题)


《二外德语考研综合》侯继红、徐刚 编(有阅读、完形、翻译写作等部分练习题)


《新求精德语语法精解与练习》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基础的语法讲解)


政治


21考研政治较为简单,也幸亏肖大大押了一手好题(肖秀荣yyds!)我的分数是73分,并不拔尖,但也算投入少、性价比高的一科了。关于政治这一科有很多大佬都分享过经验了,许多平台也都能找到相关的资讯,关于公共课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节奏和方法挺重要的。


选择题部分,可能是对这一科投入不多,考前仍有很多知识点没有记牢,所以选择题部分我只得了38分,在今年出题较为简单的大背景下这个分数已经很危险了。主观题部分,因为我的短期记忆还不错,也怕背得早忘得快,所以我并没有提前太早开始背肖四,不过考前还是一定要把肖四每一个题都背得差不多,无论最后是否考了原题,许多话术都可以套用。


值得分享的是我在小红书上发现了一个政治宝藏博主(搜索?巴黎光),他独创的背诵记忆方法非常有效,也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肖四记了个大概齐,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答题套路,以至于大题部分考得还不错(每个题都在6.5-7.5分之间),追回来了点儿选择丢的分,整体不至于太拉垮。


所以,任何一科都不要掉以轻心,每一分儿都会对总成绩起到关键性作用。


时间规划


应届上岸属实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也庆幸自己提前开始准备了近一年。


大二那年寒假(19年)决定跨考,从5月左右开始进行了交叉学科两门专业课的学习,参加了美然的交互周末班,是从零开始的打基础阶段,也感谢当时周末班授课的j学姐和w学姐,领我入门。并且有目的性的参加了一些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大创、UXDA等等),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积累项目作品,同时也兼顾着学校里的专业课。回想起来,那是大学里最忙碌且充实的阶段,大二下学期学校里的繁重课业要学、德语要考专四、七七八八的竞赛要肝、周末还要从西南五环赶往五道口上两天课……也感谢那时候的自己多付出了一些,以至于来年备考时不太匆忙。


7月开始跟着应届的考生一起上美然的暑期手绘和上机的集训课,教授手绘的z学长充分考虑到我这样手绘基础薄弱的同学,有针对性的给我们布置了一些专项练习;教授上机的x学姐也更为清晰的介绍了用户界面的元素构成、设计规范和一些ui设计趋势的知识,让我对交互设计的概念愈发清晰,兴趣也愈发浓厚了,非常感谢!


11月,在美然xxn学姐的启发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手绘风格——用简单的sketchnote呈现方案,起初我尝试跟着b站的教程练习硬件的绘画,但对于没有系统训练过绘画的跨考生(我)来说,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挺难的,所以我把重心放到了「如何呈现一个好的方案」上,经检验,这种visualnote的表现手法确实可以让手绘小白快速提分儿。


2020年是应全力备考的一年,疫情原因各学校延迟开学也给了应届考生许多可以自主安排的时间。


3月份起开始临摹界面,阅读一些UXD书籍,精进手绘,浏览相关网站和设计趋势,夯实基础;


5月开始尝试做一个从0到1的作品,充实自己的作品集,也用这种方式练习UI;


8月开始跟着政治徐涛老师的强化课过一遍知识点,配套刷肖秀荣1000题;


9月-12月初,恰逢考研大纲改革,跟着mc学长更加系统的学习了交互理论和前沿技术知识,并且按部就班的进行各个主题的上机练习,掌握几套配色方案和视觉风格;


12月初整理自己各科的薄弱点和不熟悉的知识点,政治着重刷肖八肖四,考前背诵肖四大题,并且在万方数据库下载浏览了很多人机交互和前沿技术的相关论文,掌握了较为学术化的规范的表达(也最终派上了用场)。


可能也正因为提前做了准备,提前一年开始了解交互理论和相关技术、熟悉软件、训练手绘、了解上机的设计规范、临摹界面,有的放矢,两门专业课的学习压力就被分散了,在应届考研备考那一年就没有那么紧迫了,保持着不疾不徐的节奏。所以,跨考的学生提前开始可能会更加游刃有余吧。




关于复试



虽然今年初试的改革取消了手绘,但是手绘也是复试占比很重的一个环节。个人觉得「画得好不好」和「方案怎么样」还是要分开谈论,如果像我一样跨专业、手绘基础不太好,那么就至少保证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呈现一个有亮点的方案。尽管在改革前的备考中练过挺多的手绘题目,但是复试的时间和纸张要求还是和之前不一样,今年是1个小时8开纸,时间和纸张原因所能呈现的内容也会受限,所以在复试前还是要练着画几次,熟悉一下手感,掌握一下时间。


面试时,因为我在初试考的外语是德语,所以口语环节也是德语提问。在准备时,我着重准备了用德语介绍作品集的项目、自我介绍、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等话题,最后被问到了一个这样的题目——「信息学与语言学等共同点是什么?」我…(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有点慌了,只能套用着一些口语固定句式,分条列点牵强做答。感觉口语这块儿确实没有边界哈,毕竟清华嘛。


准备作品集时最重要的还是要突出个人和本科专业的亮点,通过一本作品集不仅可以看到你的能力,还可以看到你的性格、志趣等更加鲜活的一面。


我的本科专业德语与交叉学科的相关性很低,相对于其他工科或设计专业而言并不是交叉学科的「热门需求专业」,但是交叉学科就是在发掘各个学科交叉带来的可能,所以说本科专业不占优势也不要妄自菲薄,找到自己的特色,尽可能表现出「人无我有」的特质。


在自我陈述环节,我着重介绍了一个学科交叉项目,是用本科阶段学过的「语料库语言学」相关理论及语料库技术(NLP的关键技术之一),收集相关语料,用python做了一个情感极性分析,最后把分析结果做了一个信息可视化,体现语言学科和技术、艺术的结合点。


所以说,无论艺术设计、理工科还是文科专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找到一个点充分展示「你的专业能为交叉学科带来什么」就很好了。




学姐送学弟学妹们的真心话



人和人的差异决定了“经验只能是经验”,可借鉴但没必要复制。没有规定考研人就必须摒弃一切娱乐活动,合理的平衡好学习和生活挺关键的。没有必要非得6点起11点睡,只要活儿能干完晚点起床也ok,要注重做了多少事而不是提前列多少计划。


交叉学科并没有固定的参考书目和范围,所以其实复习内容和方式很灵活,浏览相关公众号和网站、玩游戏、体验各种各样的APP其实也都是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的是要把「思考产品的交互性」融入到生活里,多观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和不同人群的痛点,让这种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构思方案时也会得心应手。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平衡好考研和生活,不要让考研成为痛苦,学累了就出去玩一玩、看看展,与朋友谈谈心,吃点儿好吃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最后送一句我自己常对自己说的话给22考研的兄弟姐妹:愿你努力,祝你成功!


清华交互经验分享|文科跨考+应届高分上岸,看学姐怎样一步步走进清华清华交互经验分享|文科跨考+应届高分上岸,看学姐怎样一步步走进清华清华交互经验分享|文科跨考+应届高分上岸,看学姐怎样一步步走进清华

x